锤炼三大要素,写好课题名称

浏览数量:346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     发布时间: 2020-10-12      来源:本站

锤炼三大要素,写好课题名称

章荣华

淳安县姜家镇中心小学


自古以来, 文学大师总倡导一个写作观念, 即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 课题研究也不列外, 课题名称是研究的总体方向, 也是一篇成果 (或论文) 的总观点, 只有把这个观点想清楚了, 锤炼清晰了, 课题研究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下去。那么, 怎样才能写好一个课题名称呢?凭借我的经验, 一个好的课题名称需要有“研究情境、核心概念、研究指向”三个要素共同组成, 如果研究者想清楚了上述三个要素, 那么研究者对课题研究的范围、走向及将要研究什么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评委老师也能从题目中很清晰地读懂研究者的研究意图。


怎样理解研究情境、核心概念、研究指向呢?比如在“人教版第二学段语文教材中“资料袋”的运用策略研究”这个研究课题中, “人教版第二学段语文教材”属于研究情境, “资料袋”属于核心概念, “运用策略”属于研究指向。很多时候, 这三个要素在题目中是可以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的, 如果从核心概念出现的位置为参照, 通常题目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核心概念出现在研究情境和研究指向中间, 像“人教版第二学段语文教材中“资料袋”的运用策略研究”就属于这类题目。二是核心概念出现在研究情境和研究指向的前面, 像“非连续性文本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研究”“微电影:小学习作教学有效指导策略研究”就属于这类题目。在这里“非连续性文本、微电影”均属于核心概念。


研究之初, 研究者一定要多多锤炼自己的课题, 在锤炼课题表述中将自己的课题研究思路梳理清楚。在这个锤炼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 研究情境要具体

关于这一点, 很多老师不以为然, 比较忽视。认为研究情境的大小对课题研究影响不大, 实际上, 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者, 所选情境是不能过大的, 特别是像现在这样, 课题研究周期只有1年的情况下, 课题情景过大, 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就不明晰, 这对于教育教学法非常兴盛的当下, 往往研究不够深刻、透彻。因此, 研究情境一定要非常具体, 就拿“以广播剧为载体提高农村学生写话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来说吧, 它的研究情境就过大, “农村学生”是多大的一个范围, 单从小学来讲就包括1-6年级。一个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和经历去研究广播剧在这样长跨度中的运用策略。所以我结合她教一年级学生, 将题目中的情境“农村学生”改成了“农村一年级学生”, 这样课题研究的范畴就非常具体明晰了。


第二, 核心概念要清晰

锤炼核心概念是锤炼题目的关键所在, 一般情况可以从“核心概念是否有可操作性, 是否微观化, 是否具有新颖性”三个维度出发进行锤炼, 从而把标题中的核心概念写清晰。

可操作。如果将一篇成果的所有标题梳理出来, 文章标题中的核心概念属于一级概念, 是文章的总观点、大概念, 统摄下面三级标题 (观点) 。因此标题中的核心概念在表述方面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像“小学低段语文丰富多彩的识字教学研究”这个课题中, “丰富多彩”是核心概念, 但这个概念用了一个形容词来表述, 不具可操作性。多数情况下, 核心概念可以用一个名词、动词或者动宾结构的词组来表述, 这样其操作性就会增强, 比如以“规范草稿”促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探究课题中, “规范草稿”就是一个动宾词组。当然, 标题中核心概念最好的表达方式是用一个概念化的名词来呈现。如果研究者能概括出这样的一个词, 那么课题研究的内容就会很集中, 很清晰。在我自己的课题研究中, 我就经常这样做, 比如“可视反馈、区角探究、玩转图像、伙伴学习、伙伴教研、游戏探究”等等, 很多时候, 一旦这些词蹦出你的脑壳, 自己的课题该展开怎样的研究, 该收集什么资料就很清晰了。


微观化。核心概念走向微观化也是课题表述把握的另一个重点。很多时候, 我们总是习惯用一些很大的概念来描述核心概念, 比如“小学高段略读课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载体研究”中的“自主学习”就是一个很通用、很广泛的概念, 面对这样的核心概念, 我们往往会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束手无策, 觉得到处都是研究点, 但一细想有觉得不知从何处起头。事实上, 出现这种情况, 关键是“自主学习”这个核心概念太泛, 我们需要沿着这个核心概念继续思考, 寻找到一个比“自主学习”更微观的概念, 在那次谈话中, 我在不断追踪中认识到研究者主要想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答来促进学生完成略读课文的学习, 因此, 我和她说可不可以把题目改成“问题链:小学高段学生自主学习略读课文的载体研究”, 这样一改, 虽然研究的依然是“自主学习”, 但核心概念细小了, 操作就容易了。


新颖性。对于一个课题研究来说, 创新性是其生命所在。因此做课题研究, 总希望研究者能像牛顿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研究者能基于核心概念是否具有新颖性的维度来思考, 那么他的课题研究成果定能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 而不是重复前人的研究。那么怎样才能锤炼出一个新颖的核心概念呢?这需要我们把握当下教育专家所倡导的教育教学观念, 然后基于他们这些先进的理念来思考自己的核心概念, 并尝试做一些新的表述。比如我曾做过“以玩转图像为载体的小学科学探究学习研究”这个课题 (成果在全国小学科学论文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 这个课题最开始的表述是“课堂图像表征方式的构建研究”, 基于直观教学原理, 我在科学课堂用大量图像来表征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原理,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在锤炼中我认识到“这样的课题表达无法体现科学课的特点, 如果科学课只用图像来表征知识, 那是对学科性质的蔑视”, 因此将课题表述成“小学科学教学中图像资源的优化应用研究”。到此时, 我觉得图像作为资源应用于课堂, 大家研究的比较多, 这样的课题表述不够标新立异。怎么办?我继续去查阅大量专家的研究观点, 发现蔡铁权教授有一个观点:“认为图像作为教学资源可以支撑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 是学习者思考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他的论述让我认识到图像还有一个“支撑”功能。因此立足图像的“表征”和“支撑”双功能, 结合科学探究学习, 最终确立了“玩转图像”这个核心概念。

第三, 研究指向要明确

研究指向, 顾名思义是研究的方向。假如从教学的维度出发, 研究指向可以分为“教学常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资源 (内容) 、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教学环境、教学支架、教学安全”等等。在选择研究指向是一定要思考清楚自己想从哪个角度切下去研究, 最好着眼一个指向开展研究, 切不可贪多求全, 出现两个或多个指向, 否则很容易让读者觉得文章谈的零碎而散乱。比如, 一个研究者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别样作业别样精彩———“趣味作业开放评价”的探索和实践, 这个课题不仅涉及多个核心概念, 也涉及了多个指向, 又是研究评价, 又是研究作业内容, 让读者看得头昏眼花, 不知所云。


在课题研究中, 如果研究指向选择的好也能让研究成果凸显独有的价值。比如现在大家一谈教学就想到策略、方法研究, 但很少有一线的教师从“评价”的维度来谈教学, 如果你能着眼冷门的指向开展一些研究, 其成果就重新焕发生命力了。再如, 现在教师一谈教学就避开“教学常规”的研究话题, 但如果你能研究研究“自主学习课堂”“伙伴学习课堂”的一些教学常规, 它又能成为吸引人家眼球的制胜法宝了。我就曾经研究过这种类似的课题, 在科学探究学习中, 反馈这一教学常规往往会制约课堂交流的效果, 因此我着眼反馈这一常规展开研究, 提出了“可视反馈”, 并对其操作要求做了说明, 该论文获得了杭州市小学科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总之, 锤炼题目是一个不断打磨, 不断跟进, 不断刷新自己的过程, 在课题研究中, 锤炼题目的时间要占到总研究时间的1/3以上, 要在写课题方案之前锤炼, 在课题研究中期锤炼, 在课题成果诞生之前锤炼, 方能最终点亮成果的色彩。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浙江教育科学 2016,(06),22-23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0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苏ICP备13057616号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文范路1号 邮编:210023 校长信箱:fzxx1927@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