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促发展 携手共前进 ——科学组主题校本研修活动(四)

浏览数量:21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     发布时间: 2024-11-13      来源:本站



学思促发展 携手共前进
——
科学组主题校本研修活动(四)

1111日,科学组老师齐聚科学教室一,开展“问题链策略对小学科学课堂的促进作用”主题校本研修活动。陈丽华老师进行课例展示。

首先由陈老师带来《食物的旅行》,食物在人体的旅行,教材中主要是想要学生了解到各个器官的功能及一个体系对人体的作用,在课的后半程让学生通过讨论消化道的移动食物的方式是“蠕动”。陈老师使用“情景教学法”,首先让学生通过“喝一大口水”感受食物在身体里的移动,暴露学生已知的前概念,知道哪些器官。接着,把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在从咽到胃的连接过程,展开合理的推测食管的功能和形态,再加入弯腰吃食物的方式,完善食道可以让食物可上可下的功能。为了验证这个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老师分给学生三根管子,来验证哪种材料更合适做符合食管的材料。

11.11科学主题校本研修新闻稿_html_m15d31491.jpg11.11科学主题校本研修新闻稿_html_312f348f.jpg

11.11科学主题校本研修新闻稿_html_1100ab03.jpg

11.11科学主题校本研修新闻稿_html_m14cddb57.jpg11.11科学主题校本研修新闻稿_html_26bb32d9.jpg

课后,组内老师就课例,围绕研修主题展开讨论。

11.11科学主题校本研修新闻稿_html_16ae12f4.jpg

11.11科学主题校本研修新闻稿_html_m3ef1192a.jpg

张雅洁老师认为,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食物在食管的运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猜测食管的结构,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新颖且有效,是课堂一大亮点。模拟实验的设计更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了食管的运作,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不过,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可以更加精准一些,避免模糊或过于宽泛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效果。另外,在实验环节,三种管子的粗细应该保持一致,这样实验更加科学规范。

严爽老师认为陈老师用“食物去了哪里”这个话题开启整节课,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用“喝一杯水”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感受水在身体中经过了怎样的路径。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表达出,食物从口腔进入,进入了胃,在中途喉咙处吞咽下去,还经过了一个管状结构,并流了下去。接下来陈老师用一个弯腰的瑜伽动作吃东西,让学生思考这样的动作也可以顺利的吃进去食物吗?陈老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测、思考,一步一步认识食物是如何进入胃的。

宋倩云老师:陈丽华老师的《食物的旅行》一课,课堂所呈现出的教态得体大方,与学生的互动紧密,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有所悟、有所得。建议老师在提问时问题更有针对性,让学生可以明确自己思考的方向是什么。此外,当学生在汇报时,可以先请他们将回答完整呈现,再从中提炼关键性词语,进行总结。

李淑老师:本节课陈丽华老师带来的《食物的旅行》一课,第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喝水感受事物到了哪里,感受水到达的终点,经过的中间点,到达方式。第二步谈一谈,喝水的感受,猜测胃在哪里。进行感受活动,弯腰吃饼干,感受食物下去胃里,思考食物如何下去。实验三种管子:第一种软管,第二种橡胶管,第三种是硬管。寻找它们的特点,模拟感受食物是由上往下还是由下往上,选出最适合模拟食道的管。但是这个环节中的管子硬管和软管的特点不够明显,建议更换一下。

最后,科学组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并对所有参与的老师表示感谢。他强调,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希望通过此类活动,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发展。

随着研修活动的圆满结束,老师们满载而归,期待将所学所得融入日常教学,为孩子们的科学探索之旅增添更多色彩。科学组将继续携手前进,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0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苏ICP备13057616号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文范路1号 邮编:210023 校长信箱:fzxx1927@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