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赋能促提升,专家引领助申报 ——南师大陈学军教授两次线上指导仙林小学内涵项目建设

浏览数量:352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     发布时间: 2025-04-14      来源:本站

45日与412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陈学军教授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两次对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的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学思课堂”创新构建与实践研究》申报工作进行深度指导。两次线上研讨聚焦申报材料优化、理论框架完善与实践案例提炼,为项目冲刺省级内涵建设项目注入强劲动力。

云端研讨,精准把脉申报要点

45日的首次线上指导中,陈学军教授围绕项目申报书的整体架构提出战略性建议。他指出:“申报材料要凸显‘人技协同’的核心逻辑,既要展现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更要彰显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针对项目组撰写的“三维评价系统”章节,陈教授建议增设“学生认知图谱—学科知识图谱—教师引导策略”的动态匹配模型,并指导团队运用算法流程图、数据对比表等可视化工具,直观呈现技术赋能教学决策的精准性。

412日的第二次线上指导则聚焦实践案例的深化。陈教授以项目组提供的语文、数学两节典型课例为例,指导团队完善“数据驱动的教学优化闭环”:从原始数据采集、学情动态分析、个性化反馈设计到教学策略调整,每个环节都需配以课堂实录片段、师生访谈记录等实证材料。“要让评审专家看到技术如何真正落地课堂,而非停留在概念层面。”陈教授的点评为案例撰写指明了方向。

理论赋能,构建学术话语体系

两次线上指导中,陈学军教授特别强调申报材料的理论深度。他建议项目组在“创新点”部分增设“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的平衡机制”专题论述,系统阐述AI技术作为“思维发展脚手架”的学术内涵。针对项目组提出的“学思结合”理念,陈教授引入“具身认知”“情境学习”等教育理论,帮助团队构建起“技术赋能—学情洞察—教学创新”的逻辑链条。

实践突破,打造申报核心优势

在陈教授指导下,项目组对申报材料进行了实质性优化:新增“数据驱动的教学优化案例集”,精选不同学科、不同学情的多个典型课堂,通过“原始数据—分析结果—干预措施—成效对比”的完整链条,生动展现AI技术如何实现“从经验教学到精准施教”的跨越;完善“三级审核机制”,细化原始数据脱敏处理流程、分析结果教师复核标准、干预方案专家论证规范,凸显项目的技术伦理优势。

展望未来,擘画智慧教育蓝图

项目负责人孙洪伟副校长表示,陈教授的两次线上指导犹如“及时雨”,既解决了申报材料中的痛点问题,更提升了团队的学术视野。“我们将以项目申报为契机,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与教师专业成长同频共振,力争将‘学思课堂’打造成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项目的标杆案例。”

南师附中仙林小学自2013年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以来,已形成“高校引领—项目驱动—实践创新”的发展模式。此次项目申报的推进,标志着学校向“智慧教育示范校”目标迈出坚实一步,将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仙林样本”。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0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苏ICP备13057616号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文范路1号 邮编:210023 校长信箱:fzxx1927@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