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问题链”策略,共探科学课堂提质之道” —科学组校本研修(一)

浏览数量:8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     发布时间: 2025-09-17      来源:本站

深耕“问题链”策略,共探科学课堂提质之道

科学组校本研修

917日,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科学组全体教师齐聚科学教室一开展以“问题链策略对小学科学课堂的促进作用”为主题的校本教研。由陈梦其老师带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不同的土壤》一课。

9月17日科学组校本研修新闻稿_html_2d1f480.jpg

陈老师在课前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土壤之间又藏着怎样的秘密,通过多种实验方式对三种土壤进行探究揭密土壤的结构特点,再通过思考土壤的颗粒大小会影响土壤的哪些性质?进一步揭密不同土壤的保水、透气等性质差异。最后依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三种土壤的结构特点,为他们选择适宜种植的土壤。

9月17日科学组校本研修新闻稿_html_50d438fd.jpg

课堂结束之后,所有参与教师进行了深入的点评与讨论:

王珊珊老师:陈老师《不同的土壤》从“不同土壤适宜不同植物的生长”这一核心问题为引擎,成功驱动了整个探究过程。问题链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用多种方法比较三种土壤”引导观察描述,到“土壤颗粒大小会影响土壤哪些性质”启发设计实验(如渗水性),最后延伸至“如何为不同植物选择合适的土壤”的实际应用。

整个过程将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观察引向理性分析,从动手操作升华为概念建构,完美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余露老师:这堂关于“不同的土壤”的科学课颇具亮点。教师以问题链驱动教学,围绕土壤颗粒大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展开,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如推测下雨时不同土壤的流失情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中安排多种方式探究实验记录,注重实践。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实验方法部分记录稍显简略,时间把控可能不够精准,导致部分环节可能不够深入。整体而言,课程设计合理,若能在实验细节和时间管理上加以优化,将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知识,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徐海婷老师:陈老师《不同的土壤》一课从复习回顾土壤的成分到引入三种不同的土壤,通过多种方法探究土壤。整节课以问题链驱动:土壤中藏着什么秘密?土壤123号分别是什么种类的土壤?土壤颗粒大小会影响哪些性质?如何选择合适的土壤……问题层层深入,整节课从观察实验到分析运用,符合学生的认知提升过程,达成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将渗水性实验进行课堂操作观察,效果会更好,需要调整一些课程设计,以达成学生对土壤渗水性更深入的体验和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推测透气性和保肥性的不同。

宋倩云老师:陈梦其老师的课堂逻辑清晰、问题清楚。她设置了三个问题链:1、土壤里有哪些成分?2、三种土壤的特点分别是什么?3、土壤的这些特点会影响土壤的哪些性质?通过这三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进行了提升,明白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性质,并对不同的植物生长需求提供有不同的空气、水分等。在一些课堂细节上,陈老师也处理的很好。例如滴管定量,可以让学生在三种土壤实验中不至于加过多的水从而影响实验结果。但同时,我建议陈老师在小组学生汇报以后,可以在黑板上及时总结关键词,会对下一步的实验小结更有帮助。

陈丽华老师:陈老师的《不同的土壤》,从3种代号的土壤入场,通过层层的观察实验,逐步揭开土壤结构之谜,同时,借助土壤的特性,让学生理解保水性和渗水性的特征,这些特性的核心在于不同种类土壤颗粒间的大小不同。在帮助学生解释这一特性时,可以尝试让学生画一画不同类型的颗粒组成,更好的理解微观土壤的保水性和渗水性。

我们将以本次教研为起点,持续聚焦问题链策略在小学科学课堂的促进作用,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创新课堂形式,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搭建更坚实的平台。

9月17日科学组校本研修新闻稿_html_m1ebadd70.jpg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0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苏ICP备13057616号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文范路1号 邮编:210023 校长信箱:fzxx1927@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