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50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 发布时间: 2024-10-08 来源:本站
“校本教研展新姿,深耕细作促教学”——科学组校本教研(二)
9月27日,南师附中仙林小学科学组全体教师齐聚科学教室7开展以“问题链策略对小学科学课堂的促进作用”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同时特邀孙洪伟特级教师来听课指导。上课教师为张雅洁。
课堂分为四个主要环节,首先视频直观感受风,引入对风形成原因的讨论。因为学生较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教师通过自制“热气球”、感受蜡烛热气、玩转“纸蛇”三个小实验来引导学生对风的形成原因进行猜想。接着张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制造风并尝试画图解释风,通过画图这样模型建构的方式直观展示学生想法。利用烟让空气流动可视化,最后以小见大来分析大自然中风的形成原因。
课堂的问题链为(1)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2)空气的流动路径是怎样的?(3)自然界中没有人去“生火”,风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
在课堂结束之后,所有参与的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点评
陈丽华老师点评:
《热空气与冷空气》这节课主要需要学生在认知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原理中,形成风的理解。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张老师借助三层实验逐步推进,一是热的蜡烛和纸蛇初步看见空气会上升,再借助自制教具风箱看到“风”的流动,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思考风的形成,内化风的过程,最后借助烟雾让“风”有了形状,形成本节课的思维闭环。需要注意的是,这节课是热空气和冷空气,对于冷空气的概念也需要提及(没被加热的叫冷空气)这样在后面学生解释风的形成时,就会很自然的把两种空气思考进来。
余露老师点评:
张老师通过精心策划的实验设计,生动地展现了冷热空气的运动特性。教师以纸蛇的翩翩旋转和热气球的优雅升空为引子,巧妙地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成功攻克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课堂上,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不仅深入掌握了相关知识,更在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中锻炼了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利用烟雾显示热空气上升的实验,既增强了视觉效果,又使学生对这一科学现象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王珊珊老师点评:
张老师这节课围绕自然界风的形成,先让学生感受到热空气上升,再借助小纸片让学生看到热空气往上流动,最后借助烟让学生看到热空气的流动方向,以及冷空气从哪里来,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理解风的形成原因,最后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拓展了风门的相关知识。在张老师的引导下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小学科学教研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每一次教研都是智慧的碰撞,我们将继续携手,不断探索,为孩子们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科学课堂,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光彩。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文范路1号 邮编:210023 校长信箱:fzxx1927@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