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2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 发布时间: 2024-11-20 来源:本站
“课例分享促提升 学科研讨共前行”—科学组校本教研(五)
11月20日,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科学组全体教师齐聚科学教室1开展以“问题链策略对小学科学课堂的促进作用”为主题的教研活动。由陈梦其老师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消失的恐龙》。
陈老师以学生前概念出发,通过让学生判断这种生物是否是恐龙揭示科学家对恐龙的定义及分类,让学生亲历恐龙化石的复原过程:发现→挖掘→清理→修复,加深科学家对恐龙化石挖掘工作的认识,以及初步感受恐龙化石复原工作的复杂性。紧接着出示一张相对完整的恐龙化石,引导学生在细致观察化石的基础上提取有用信息,根据对恐龙资料的阅读,结合收集到的信息,寻找相对应的恐龙模型。旨在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到生动逼真的恐龙形象都是在恐龙化石研究的基础上复原出来的,从而建立化石与对应恐龙的联系。
本课问题链为(1)什么是恐龙?(2)恐龙化石的挖掘工作是如何开展的?(3)观察恐龙化石,思考对应这块化石的恐龙模型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在课堂结束之后,所有参与的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点评。
余露老师点评:
在《消失的恐龙》这节课上,陈老师巧妙地通过提供化石和各式各样的工具,为学生们打造了一个充满探索乐趣的课堂。学生们亲身体验了开掘化石的困难,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深刻理解了科学家们在考古过程中的艰辛。如果最后能在化石中加入一些恐龙的典型特征,如牙齿、爪子或骨骼的印记,让学生最终发现是那种恐龙的化石,那么学生将充满成就感,相信课堂效果将会更加出色。
徐海婷老师点评:
《消失的恐龙》一课中,梦其老师独具匠心地融入了学生更感兴趣的真实挖掘场景:从前置铺垫的分类依据、挖掘过程的意外偶然性,到专业工具的多样,以及自制的不同石膏化石……都让这一活动不同于以往简单的挖掘,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化身为真正的现场科研人员。学生活动后,陈老师没有简单地结束,而是回到刚才挖掘的过程,如何科学地挖掘,能保护珍贵的化石……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下感受到科学家的工作。由于时间所限,没有再次挖掘,如果相对完整地做完,相信学生的体验感会更好更完整。
王珊珊老师点评:
《消失的恐龙》一课,陈老师利用自制化石,让学生通过挖掘化石体验科学家的复原步骤,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步骤,也能体会科学探索的挑战性,如果能将现场挖出的碎片进行现场拼接,再结合资料分析具体是哪一种恐龙,这节课可能会更顺畅。陈老师的整节课都重视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在学生没有成功时,也及时鼓励学生。
陆铭威老师点评:
《消失的恐龙》一课,陈老师先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对于恐龙的已有了解,然后通过展示图片加深同学们对于恐龙的了解,再利用复原恐龙要用到恐龙化石过渡到如何挖掘恐龙化石,通过学生亲自模拟体验,了解挖掘化石过程的困难,让学生能够有更深的体会,最后让学生通过化石分辨原来的模样。整堂课联系紧密,环环相扣,让学生逐步加深对于恐龙的认知,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文范路1号 邮编:210023 校长信箱:fzxx1927@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