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4 作者:信息科技组 发布时间: 2025-09-23 来源:本站
【课堂实录】
9月23日上午第一节,未来教室迎来本学期第二次组内公开课。张滢老师执教六(7)班《过程与控制的三个环节》,教研组组内教师现场听课。课始,张滢抛出“感应门为什么能自动打开?”的生活之问,学生用三句话提炼“输入—计算—输出”流程;随后分组操作自研的“四则运算计算器”“拍照识图”“订火车票”网页,完成二进制转换、AI识图、车次筛选三项体验。每结束一次任务,问题链便向前递进一步:“数据去哪了?”“CPU在干什么?”“结果为何这样呈现?”学生边操作边记录,键盘声与讨论声交织,40分钟节奏紧凑。
【说课透视】
课后十分钟,张滢用“为什么—教什么—怎么评”三条主线说课。她坦言,最难的是让“隐性计算过程”被小学生看见,团队用两周时间开发出三层问题链:情境层“唤醒旧知”、探究层“可视化计算”、应用层“迁移生活”。每链配一张观察量表,只记录学生回答的完整度,为下次调整梯度提供依据。二进制转换首次输入错误率87%,同伴提示后二次通过率升至92%,问题链支架作用明显。
【同行点评】
安娜:本课设计精巧,将抽象“输入—计算—输出”原理融入具象操作,学生亲手转换二进制、模拟AI识图,理解计算机核心环节,体现教师深厚技术功底。
韩语嫣: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借助网页工具把抽象计算思维转化为可视流程,层层递进,符合六年级认知。
陈晓艺:课堂逻辑清晰、生成自然,用“五虎上将”“侦察兵”等比喻把隐性计算环节具象化,学生参与度高,目标达成度好。
本次校本研修活动顺利进行,真正实现“教—研—评”一体化。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文范路1号 邮编:210023 校长信箱:fzxx1927@163.com 网站管理